湖北日报:养老院里,倾听4位老人的心声
来源:湖北省民政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02-26 13:02:12
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
据新华社最新消息,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人。截至去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936万,占总人口比例16.0%。银发浪潮袭来,不少老人住进敬老院,垂垂暮年重新开始集体生活。他们心里有哪些心结?近日,记者三次走进位于东湖落雁岛的家园老年公寓,倾听并记录下四位老人的讲述。
最不安的是医疗问题
讲述人:81岁老人郑孝琴
21日下午,记者走进郑孝琴老人在家园老年公寓的“家”,她正戴着老花镜看当天的报纸。老人81岁,身板硬朗。“我喜欢这里,每月1400元,包吃住,很方便。”郑孝琴说,“我有两儿一女,儿女们也孝顺,住养老院是我提出来的。和其他老人们在一起,有共同话题,大家一起打牌聊天,时间过得很快。”1999年老伴去世后,郑孝琴就住进了养老院。这里生活设施齐备,唯一让郑孝琴不安的是医疗问题。
拿着移动呼叫器,郑孝琴说:“我一按这个呼叫器,值班人员就会到我房间,如果遇到犯病,还会把我送到附近医院。但毕竟这里比较偏僻,没有快捷的医疗服务,我还是有些担心。”郑孝琴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些疾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真怕哪天来不及。”
采访中,袁定梅、林方慧等老人们都期盼医疗服务能够走进养老院,为他们提供健康保障。
家园老年公寓院长杨凤琴说:“在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慢性病发病率为53.9%,人均患有2至3种疾病。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趋势,我们也很想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医护人员专业化的上门服务。”
向往外面世界的热闹
讲述人:83岁老人李祖勋
“寿疆万里福海千秋”,一副对联,笔力遒劲。24日下午,记者见到李祖勋老人时,他正忙着为本报“楚天名医大讲堂”活动书写横幅。自1999年老伴去世后,李祖勋就把房子留给了两儿一女,自己搬进了养老院。他说,养老院环境好服务也好,缺憾的是60多个老人中找不到爱好书画的同道中人。
李祖勋说:“位于闹市区的养老院费用太高,所以特意选了这家远离中心地区的养老院。有时,想去市区找过去的朋友交流书画,但由于路途太远,只能放弃!”一把落栓的铁栅门,将养老院的老人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在两头。“别让养老院成了养老孤岛。”李祖勋说。
由于养老院担心老人擅自出去后离散,实行了封闭式管理。看着栅栏外时不时走过的路人,李祖勋说:“这些很多都是周边的居民,有时真想跟他们说一声,把我们这些养老院的老人们当成一家人,如果社区举办老年人联谊会,也一定通知我们,大家一起热闹热闹。”
渴盼儿女隔三差五来陪陪
讲述:94岁老人桂春香
昨日中午,在家园老年公寓食堂里,94岁的桂春香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在这家养老院里,老人度过了3个春秋。她有一儿两女,大女儿退休后在家带孙子,有一大家子人需要照顾,儿子在做生意,小女儿工作也很忙。
桂春香说,孩子们对我很孝顺,女儿们给我买衣服、送腊鱼等好吃的给我,儿子也定期来看我,但平时他们都很忙。
每当天气晴好时,桂春香常常爱坐在养老院铁栅门的旁边,瞅着门外的汽车,看见有小车开进来,她都会凑上前去,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儿女。实在想念家人心切,老人就会拿着“全家福”照片,摩挲半天。“有时,我想给孩子们打电话又怕打扰他们,其实,我不需要新衣服,也不想那些好吃的东西,就希望他们隔三差五来陪陪我。”说着,桂春香的眼睛湿润了。
祈愿最后一程有人送别
讲述:86岁老人曹相凤
曹相凤患有哮喘、肺气肿、高血压等疾病,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在床上度过。这位疾病缠身的老人,二十多年前就向武汉市红十字会提交了遗体捐献申请,她常把捐献证书放在身边。
老人有一儿两女,尽管孩子们很忙,但只要老人有事,他们都会尽力赶来。曹相凤说:“杨院长照顾的非常细心,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但人老了,我总担心自己临终时,儿女们没能陪伴在自己身边。”“您总喜欢瞎想,我们不都陪在您身边吗?”杨凤琴这样安慰道。
杨凤琴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在行动上,唯恐触摸到老人们的这些伤痛。碰到养老院里有老人去世,杨凤琴一般都会让老人们回自己的房间,然后悄悄地把他们的房门关上。帮过世老人擦洗干净身子、换好衣服后,她赶紧通知殡仪馆的车辆将遗体悄悄接走。“我们尽量不让老人们看到同伴离去的场景,以免触景伤情。老人们活着,就让他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杨凤琴说。
本栏策划 姜平 张兴旺
文/记者 胡蔓 杨麟 龙华通讯员 高婷实习生 张婷 杨梦晴 孙杨利 图/记者 张朋实习生 魏云峰 张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