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位 养老服务机构应避免“贪大求高”
来源:第一财经民生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31 09:50:57
一边是部分高端养老机构空置,一边是大量失能、半失能老人得不到合适的养老服务,中国的养老服务业供求错位的问题在养老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越发值得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桂世勋在昨日的“应对老龄化与老龄政策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建议,养老服务业的设计和建造中应该避免“贪大求高”,切实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充分发挥养老机构在对养老服务的支撑功能。
供求错位:质优价平的难进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总量已经超过2.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6.15%。国家老龄委的预测显示,未来十多年中,中国老年人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加。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加速的历史阶段。尽管绝大多数老人会在家庭中养老,但是由于低生育率等原因导致的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被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发展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调查,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2015年,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只有32.8%。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8.3%,总量约为4063万。
桂世勋认为,鉴于中国国情和海外开展养老服务的经验教训,养老服务中最困难、家庭最需要的是当老年人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部分甚至严重失能或失智后如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长期照护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养老服务机构应该竭尽全力提供必要的支撑。
但实际上,养老机构的现状离这样的需求还很远。第一财经在北京市进行调查时发现,确实有部分高档养老机构存在空置现象。这些机构虽然环境更好,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也比较高,但是高达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每月的收费还是让很多老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部分质优价平的公立养老院则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北京退休老人朱先生告诉第一财经,他看中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公立养老院,已经在那里排上队,但他觉得自己没有机会享受到那里的服务了。
“我前面排着几十号人。工作人员说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里面的人出去了或者是离世了后面的才有机会进去。我都73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了。”朱先生说。
除此之外,养老机构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相当部分不接受较严重失能和失智的老人。北京昌平区的李女士给想给半身不遂的母亲寻找一个合适的养老院。打了很多电话,对方的回复都是只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
医养结合支撑养老
桂世勋在调研中也注意到这种现象。他认为,相当一部分主要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或者正在筹建的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因此在涉及和建造中往往“贪大求高”,未考虑如何更多收住部分甚至严重失能和失智的老年人。
“这些机构忽略了一个事实,现在入住的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经过几年、十几年也可能逐渐失能或失智,那个时候如何解决他们的长期照护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提前筹划应对。”桂世勋说。
他建议,一方面社会资本应该在投资决策前做好市场调查,避免为获取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特别是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而一哄而起的盲目投资行为,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和土地使用的审核中应将兴建的养老机构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具体设计上,养老服务机构应尽可能提高收住中度和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床位比例,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增设短期全托服务项目,强化机构对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撑功能。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学者就如何应对老龄化和完善老龄政策做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