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164万老年人幸福指数
来源:长江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11 09:09:03
年底建成100个“老年宜居社区”
今年初,为了落实办理《关于以老年宜居社区为抓手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案》(以下称“3号建议案”),围绕“宜居社区、幸福养老”主题,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升城市和社区的老年友好和宜居水平,我市提出今年创建100个“老年宜居社区”,到2020年,全市半数以上社区达到“老年宜居社区”标准。
创建初期,将所有任务细化成59项具体任务,逐条分解到36家成员单位,并印发《武汉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老年宜居社区创建目标:2016年创建100个,2017年创建200个,2018年创建300个。同时制定考核验收标准,从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居住便捷舒适、环境优美整洁、人际友善和谐、社区机构健全六个方面提出了100分的细化标准。
目前,创建成效明显。江岸区袁家社区为15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其住房内走道、厕所、起居室内安装扶手和座椅。江汉区唐家墩街、民族街,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家中安装卫生间扶手等。据统计,全市100个社区共建公共休闲椅983处、无障碍设施512处、改造沟坎752处,适老化设施改造直接方便了老年人出行和生活。
创建期间,我市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老年证和高龄津贴信息管理系统将于今年底正式上线运行,方便老人不出社区即可领到老年证和高龄津贴。帮助221家养老机构改造升级消防设施,保障入住老人的安全。市区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为6000余名特殊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市城建委、市卫计委、市房管局等多方联动,使得创建工作形成了合力。
经过半年努力,3号建议案办理工作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已完成85%的进度,全部工作任务将于10月底全面完成。
全市建成社区养老院145家 万余名老人“家门口养老”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养老院145家,万余名老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
为推进社区养老院建设,市政府将社区养老院建设补贴定为4000元/床、运营补贴为200元/每人每月,高于一般的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而各区也根据实际情况,额外加大了补贴力度。武昌复兴路社区童心苑养老院是一家改扩建的社区养老院,紧邻紫阳湖公园,入住的老人特别多。养老院有床位120张,健康的老人每月才1000余元的养老费,还新增加日间照料、送餐、上门做卫生、上门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低廉、优质的为老服务使得该院一床难求。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已建设完成的145家社区养老院大小不一样,有的已经入住100多人,有的正在办理入住手续。到目前为止,这些社区养老院已经入住老人1万多人。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开展社区养老院“公建民营”、“公租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建设运营模式的探索,制定特困老人护理补贴等政策,重点完善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养老院建设。与此同时,大力引入社区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养老院,开展内容丰富的各项为老服务。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改扩建300多家社区养老院,确保每个中心社区至少拥有一家社区养老院。
未来2-3年 建设成为全国“互联网+养老”示范城市
上月底,《武汉市“互联网+养老”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明确指出:力争用2-3年时间,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互联网+养老”示范城市。
未来两三年,我市将建设统一的“互联网+养老”云平台,在全市形成多家支持手机、网站、电话和社区服务点等多种服务入口的智慧养老服务企业。推广智能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看护、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服务,完成老年证整合并入“市民卡”工作,实现老年人依托“市民卡”享受优待、资助等重要保障服务全程网上办理。
《方案》指出,重点扶持一批创新品牌项目,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异地养老等方面的应用。鼓励专业医疗机构参与到老年健康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中,利用移动终端等设备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选择1-2个区,打造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智能养老、老年人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国领先的“互联网+养老”区级示范区。同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生态圈”的形成及多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数据库建设,开发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健康服务系统。
设立市“互联网+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养老服务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广互联网养老服务消费,推进老年电子商务发展,通过3年时间,全市养老服务和涉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方案》指出,各区要将“互联网+养老”平台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和购买服务范围,对社会资本建设的“互联网+养老”云平台和示范区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 无条件享受365小时/年的免费护理服务
■ 可享受每月500元高龄津贴
100周岁
以上老年人
■ 失独老人、月收入低于1550元可享受365小时/年的免费护理服务。
■ 免除乡(镇)、村筹资筹劳负担
■ 进入旅游景点半价优惠
■ 享受优先就医等优待
60周岁
以上老年人
■ 90周岁以上的困难老年人(月收入低于1550元),可享受政府购买的365小时/年的免费护理服务。
■ 可享受每月200元高龄津贴
90周岁
以上老年人
65周岁
以上老年人
■ 每两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
■ 空巢独居老人可享受天燃气初装费30%的优惠
■ 可免费乘坐730次/年的公交车(船)和地铁轻轨
■ 到政府办的旅游景点免收门票;到政府办的医院看病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70周岁
以上老年人
■ 独居、本人或夫妻人均月收入低于2325元的,可享受365小时/年的半价(补偿服务)
■ 一、二级残疾(不含听力、语言)、月收入低于1550元老年人可享受免费护理服务
■ 月收入低于1550元、居住一起的子女一、二级残疾的老年人,可享受政府购买的365小时/年的(免费服务)
■ 可享受每月100元高龄津贴
80周岁
以上老年人
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渐成“主力军”
从市民政局传出消息,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武汉样本”。
2014年7月,国家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确认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强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养老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启动了此项改革试点工作。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养老设施多元化建设,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的主体力量,并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委托第三方服务监管机制,提升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效能。
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全部交由专业的服务公司运行管理,有100余处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引入侨亚集团、晚情枫、温馨家园、盛世天颐、道能义工等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扶持推广了“道能幸福食堂”尊老、孝老、助老的服务模式,被称为“武汉样本”。
在养老机构运行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如在武昌、汉阳、东湖高新等区级社会福利院,以及江汉区花楼水塔街社区养老院等地试点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还以PPP模式组织实施市社会福利院综合大楼B栋项目。此外,在硚口社会福利院、江岸社会福利院、东西湖走马岭福利院实行服务外包、劳务人员派遣等项目试点。
与此同时,还扶持泰康之家·楚园、合众优年社区、同济健康谷等一批高档新型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力提升了我市养老服务向外的辐射和影响力。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社会力量多渠道、全方位地进入养老服务业,为我市申报全国社区和居家养老示范城市、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早在1993年,我市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0%,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底,全市老龄人口达163.7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应对银发浪潮到来,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坚持以保障广大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在养老发展新路径、创新养老服务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接居家养老服务、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承担日间托老服务和社区助老服务、以各类养老机构满足机构养老、短期托管需求”的立体式、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9073”养老服务格局和“10分钟养老服务圈”也已初显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不断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方式。
前些年,我市按照“政府搭台、社会运作、市场推进”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系统,免费为有需求的65周岁以上老人配置服务呼叫终端29万余部,建起了社区、街道、区三级服务受理平台,覆盖全市1126个社区,培育吸纳几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提供家政、助餐应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几百万人次。
敬老优待政策落实到位。到目前为止,全市办理65周岁以上老年证97万多张,每天约有40万老年人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船和地铁轻轨。连续10年购买服务,为全市60周岁以上、生活困难的老人每天购买1小时的上门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目前有6000多名老人享受此项服务。
高龄津贴发放也形成“武汉模式”,连续6年发放高龄津贴,并逐步降低受惠条件、提高标准、扩大受惠范围,建立从80周岁至100周岁不同年龄层次、分类标准的发放制度,累计发放高龄津贴近9.4亿元。
生活困难:中心城区本人或夫妻人均月收入低于1550元,新城区本人或夫妻月人均收入低于1320元。
补偿服务对象:本人或夫妻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的1.5倍,即2325元。
前不久,《中国民政》刊发“武汉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我市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以提供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惠及了江城百万老年人。
近年来,为实现更加精准的养老服务,我市实现了从重机构养老逐步转向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网络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报告总结出了“武汉经验”: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手册60条等系列文件,通过简化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等,促进为老服务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还通过建立运行扶持机制,保障了居家养老设施的健康运营;根据需求推进服务项目。确定家政、助餐、康复、精神慰藉、日间照料和特色服务的“4+1+x”服务模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对全市所有养老服务中心办理场地意外伤害险。
探索可持续运营管理。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网络,建立依托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社区养老院开门办院和居家养老医疗卫生签约服务等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社会化运营,满足社区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分类推进队伍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社会力量为支撑、志愿者和社工为补充,汇聚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基本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报告》最后建议,社区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各地要加大政策创制和资金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