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从“吃在食堂”延伸老年幸福
来源:民政部官方政务微信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8-17 10:30:09
从“吃在食堂”延伸老年幸福
在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幸福食堂”,包子作为游戏奖品分发给老人们
每天中午11时多,武汉市硚口区营北社区81岁独居老人刘凤梅,和往常一样,直接去社区的幸福食堂就餐。瘦肉土豆丝、冬瓜虾仁等美味可口、营养均衡的饭菜,一日三餐,最少只需10元钱。在这里,刘凤梅一边慢慢地嚼着饭菜,一边和其他老人聊着天,拉家常。近几天高温暑热,食堂餐厅空调凉风习习,看着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节目,不时和其他老人一起发出笑声。
在硚口区营北社区、发展社区,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彭刘杨社区和黄陂区人和天地社区,30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每天都像刘凤梅一样,到社区的幸福食堂吃饭、聊天、参加敬老活动。这个为老人们提供可口餐食,让老人们身心得到慰藉的幸福食堂,由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开办,自2013年3月至今已开了5家,还有两家青山区、江汉区正在筹建,即将接待老人,创新出社区敬老养老武汉样本。
独居成为众多老人的选择
幸福食堂消除老人们的生活烦恼
近二三十年来,社会高速发展转型,武汉市家庭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武汉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3.76万,且10个老人中就有1个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老龄化占比19.74%,约占全部人口数的1/5。市老龄办同期调查,全市独居老人约占30%。他们因为与子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冲突而与子女分开居住,或因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及受住房条件所限而独自居住。特别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在少数。
独自居住的老人,首先面临的是一日三餐吃饭难题——做饭麻烦,又吃不了多少。
幸福食堂的创办试图消除老人们这一生活烦恼。
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以“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为公益服务宗旨,由从大悟县来到武汉、创业有成的“湖北最美志愿者”曾少峰创建。2012年12月的一天,曾少峰带着“道能”志愿者们在武昌南湖一个广场做公益活动。75岁的张婆婆拎着袋子蹒跚走过,他上前扶一把,问她:“婆婆,这里面装的什么呀?”“2个馒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出来买馒头呢?”“一日三餐就靠这个。”曾少峰当即买来水饺和南瓜粥给老人吃,拉起家常。老人告诉曾少峰,儿子在广州工作,孤身一人在武汉生活,买菜做饭好烦琐又辛苦,只能靠吃馒头过日子。
老人离开后,曾少峰很是心酸。他想:“如果有一个专门让老人就餐的食堂多好!”他到社区调查发现,这是社区老人的普遍需求。他到市民政局谈了自己为社区老人办公益食堂的想法,得到鼓励支持。
曾少峰将自己10多年打拼建的企业交给妻子打理,专心做起为老人服务的公益事业,经过三个月的选点、招聘员工等筹备,2013年3月,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张。
“蒸饺煎包”、“三鲜豆皮”、“鸡蛋西红柿”、“土豆烧牛肉”……幸福食堂专业义工和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早、中、晚三餐,都有20多个味佳价廉的品种,供老人选择,绿豆汤、稀粥、西瓜都任意取食。
78岁的蔡福生从那天起每天都在发展社区幸福食堂吃一日三餐。他说:“以前和老伴一起在家做饭时,做一个菜少了,做两个菜又多了。食堂一日三餐有20多个品种,一餐可以选四五个菜,很适合老人口味。比如花生,一般餐馆都是油炸的,老人嚼不动,幸福食堂是用高压锅煮花生,入口比较烂,我和老伴比在家里吃得要好多了。”
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办的首个幸福食堂广受老人欢迎,陆续前往办就餐卡的老人增加到700多名。曾少峰的劲头也随之高涨,又先后在老人比较集中的硚口区营北社区、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彭刘杨社区和黄陂区人和天地社区复制增加开办4家幸福食堂。
老人帮厨聊天相互关照共享关怀
集体过庆生会拍幸福照别样温馨
许多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没有了子女身前敬俸、孙辈同堂绕膝,独自生活往往伴随着孤独、寂寞、单调。
电力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漆春秀说:“社区有1360位老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超过20%,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幸福食堂不仅仅是座食堂,还是让老人幸福的综合平台,让老人们受到身心关怀的开心乐园。”
7月23日上午10点多,记者在武昌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后院看到,5位银发老人正在一边聊天,一边围着一张小方桌台剖鱼,清理鱼内脏。她们是社区居民,自愿到食堂做“义工”。
“一晃2年多了,我们5个平均80岁的老太婆在这里帮忙也有2年了。”74岁的马玉英说,2014年7月10日,幸福食堂在社区开业,食堂菜品丰富价格便宜,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看到食堂5名员工每天要为800多老年人准备一日三餐,经常忙不过来,社区婆婆们就义务过来帮忙,每天7点半来‘上班’”。
86岁的刘桂香老人是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我是北方人,最会包水饺,到需要包水饺的日子,我就5点起床来帮忙,一口气能包上百个。”刘婆婆告诉记者,“以前老是待在家里闷着,动不动这里那里不舒服,后来到食堂来做事,气色精神好多了,跟姐妹们聊天做点事情更开心。”
在营北社区的幸福食堂,每天都有10来位社区老人来帮食堂择菜。81岁的刘凤梅3年前从其他地方搬到营北社区,一个人租房居住。她每天早上在食堂吃完早餐后,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留下来,边帮助择菜边聊天,一上午就不知不觉过去了。刘凤梅说:“刚搬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邻里之间又没有什么交流,一个人在家里很孤单。幸福食堂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邻居们坐在一起择菜,也相互熟络起来。”有天早上,她没有去食堂吃早饭,平日在一起的孙婆婆担心她发生意外,特地去她家看望她,看到她没事在整理家务才离开。刘凤梅说:“虽然我是在这里租房子住,但是邻里之间大家彼此照应,有种温馨的感觉。”
73岁的徐崇泽丧偶8年,住在武昌余家头,每天骑电瓶车到电力新村社区吃饭,在幸福食堂与同样丧偶独居的方细云女士相识了,聊天中看到方细云一直没能从痛苦中走出来,便安慰她,渐渐地两位七旬老人互生好感,去年4月18日,曾少峰在幸福食堂为两位老人操办了特别的婚礼,让承诺彼此相互照顾的老人缘定今生,在社区传为美谈。
幸福食堂的电脑记录着每位老人的生日,每个月为老人集中开生日会,送祝福花,点生日蜡烛,拍幸福照。5月20日,电力新村社区幸福食堂100多名来宾为16位老人举办热闹的“我爱你”集体庆生会。85岁的李奶奶激动地落下了眼泪:“我这一辈子,没有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现在非常幸福,谢谢大家。”
每逢春节、元宵节、重阳节,幸福食堂都将社区老人请到一起,与志愿者们一块儿吹拉弹唱,做”老猫钓鱼“等趣味游戏,笑声阵阵,成为老人们的欢乐时光。
响应敬老倡导2万人当志愿者
轮流做“义工”帮助老人圆梦
幸福食堂让老人少花钱吃的好,对老人进行人文关怀,这只是曾少峰对幸福食堂发展规划的第一步。在他的规划里,幸福食堂还要成为社区、企业、志愿者参与的敬老平台。
为支持曾少峰开办幸福食堂,电力新村社区居委会、人和天地小区开发商等积极提供食堂用房、厨房设备。
曾少峰认为,现在社区老人最缺的不只是吃喝,还应有子女的陪伴。为此幸福食堂推出了“一元亲情套餐”。每周周六、周日,凡是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去过早的子女、孙子孙女,加一元就可以吃早餐。以此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团聚。每到周末,不少老人被小孙子孙女牵着到幸福食堂就餐。
幸福食堂在日常活动中倡导敬老孝德文化,2万名大学生、企业老板员工、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医护人员、下岗职工等应招成为敬老志愿者。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大学生,在幸福食堂注册当志愿者超过1万人。他们每周按预约轮流到幸福食堂做清洁,为独居的病残老人送餐上门、陪老人聊天等,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3万多小时。志愿者陪幸福食堂的老人看电影,参加社区孝德文化节、敬老联欢会等活动,至今已达200多场。
电力新村社区食堂的负责人莫晴天是大学毕业生,上大学期间他经常到幸福食堂做志愿者,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幸福食堂成为一名专业义工。他说:“刚上大学时,我也和周围的同学一样想着毕业以后要挣钱,去创业,但是在幸福食堂做了志愿者后,通过和老人的交流,产生了一种敬老、爱老的责任感。”有一次他身体不适,一位婆婆打完饭后,从家里取了感冒药送给他,他拿了感冒药准备在食堂打扫卫生,发现桌子已经被擦的干干净净,地也被扫完了。他说:“这件事到现在还让我十分感动,我希望能把食堂办得更好,去回馈更多老人。”
硚口发展社区吴青姑老人,4个子女在外地,最小的儿子住在武昌,她一个人生活在此。虽然腿脚不灵便,她还是坚持一个人拄着拐杖从家里走到幸福食堂。她说:“其实我吃得少,到食堂主要是有老人和志愿者陪我聊天。”
在一次聊天中,吴青姑向食堂义工和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东湖,变化太大了,我上一次去东湖还是几十年前呢。我今年也87岁了,估计很难亲眼看看东湖的样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得知吴青姑想去东湖的愿望,去年8月,曾少峰组织志愿者用车子载着社区老人游东湖。
4名志愿者轮流推着轮椅上的吴青姑,带着她走过东湖长堤,逛完植物园,甚至上到了磨山山顶。在山顶上,吴青姑给在武昌工作的小儿子打电话,开心地聊了近半个小时。回到社区,吴青姑又给身在外地的4个子女拨通电话说,你们工作忙不能陪我出去,现在幸福食堂的志愿者陪着完成了心愿。幸福食堂圆了她游东湖的梦。说到最后,吴青姑激动得流下眼泪。今年春节,吴青姑的5个子女都回到发展社区,他们一起来到幸福食堂,感谢食堂为老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