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 经验交流

香港养老经验可供内地借鉴

来源:紫荆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7-08 11:09:53

作者:王孝廉

[提要]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逐渐严峻,现在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6年,这个比率将升至13%;到2036年,更将高达20%。这一问题在内地亦愈加突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3%,已达老龄社会的标准。香港与内地有不同的养老体制,不但有遵循世界银行建议而进行的 “三支柱”的养老模式,还有全面、周到的养老服务,力求在养老制度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内地借鉴。

【紫荆网讯】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逐渐严峻,现在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6年,这个比率将升至13%;到2036年,更将高达20%。这一问题在内地亦愈加突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3%,已达老龄社会的标准。香港与内地有不同的养老体制,不但有遵循世界银行建议而进行的 “三支柱”的养老模式,还有全面、周到的养老服务,力求在养老制度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内地借鉴。

香港养老金三大“支柱”

养老制度是由养老金、日常生活、医疗、安全、养老机构及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养老金是核心问题。香港现有的养老制度主要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综援”(类似内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高龄津贴(俗称“生果金”)组成。这部分资金由政府财政统一支出,以现收现付模式进行。高龄津贴分为“普通高龄津贴”和“高额高龄津贴”两种,主要是为严重残疾或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现金津贴。前者是针对65至69岁之间的低收入长者;后者则是针对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高龄津贴要求申领者已成为香港居民最少7年;及申请日前连续居港最少1年; 而且没有领取本计划下的其他津贴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普通高龄津贴同时对于申领的老人资产有要求,两种津贴的金额均为每月千余元港币。可见综援和高龄津贴不但申领的要求多,且金额相对香港的物价来说杯水车薪。在香港仅靠政府的援助津贴,很难养老,较易陷入晚年贫穷的境地。

养老金的第二“支柱”统称为“职业储蓄”,也就是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和“职业退休计划”,这是香港的两大资金积累型的养老金体系,也是香港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强积金带有强制色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18至65岁在职人士必须参加强积金计划。标准为僱员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僱员缴纳,另外5%由僱主缴纳。自僱人士供款标准为其收入的5%。僱员可自行选择投资计划,使用这笔钱进行投资,至65岁法定退休年龄时,僱员可一次性将累计收益及多年来累积投入的本金一次性取出。“职业退休计划”并非强制性措施,属于僱主自愿为僱员设立的职业退休保障计划。强积金制度虽施行仅十余年时间,但在香港参与率很高,目前是香港养老金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香港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及家庭资助”,香港市场上有丰富的养老投资理财产品,在职人士拥有多种选择为自己的养老投资。

香港的养老金体系属于现收现付制与累计基金制的混合制度,既建立了累计制的个人账户,又建立了社会养老金的公共统筹账户。香港的养老制度在 “公平”及“效率”两大核心问题上,均有自己的特色。老年人除需要必要的经济能力外,因年老体弱,生活照顾上更需要有保障。居家养老、日托中心及机构养老是香港养老的几种模式,其中机构养老还分为多种院舍种类,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照护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低收入又需要照顾的孤寡老人,可以在养老院舍获得政府资助的宿位。除此之外,香港社会的养老産业亦较为发达,老年人在医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有较大优惠。

香港养老制度不少做法值得借鉴

内地养老金体系组成复杂,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由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构成,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制”。香港公务员早前实行“长俸制”,亦如内地的“双轨制”,公务员享有极高的养老金保障。随后香港政府进行两次重大改革,现时所有公务员均参加强积金计划。内地未来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建立由政府财政现收现付、职业储蓄及个人储蓄的 “三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逐渐改革“双轨制”,解决养老制度公平性不足的问题。

内地的养老保险因为投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收现付模式,这将面临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的问题。内地养老金改革必须提高效率,逐步建立政府监管、专业公司管理和第三方审核的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投资体制,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效率。这可以借鉴香港的强积金制度,为每个参保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交由私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作。只有当养老金管理公司经营不善宣布破産时,政府才最终出面弥补资金缺口。

逐步整合个人账户,令个人账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转接,应是未来养老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香港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僱员往往一生要在多个企业任职,不同的企业所选择的强积金的公司亦不同,然而僱员却无需为强积金的转接而烦恼。因为香港的强积金账户以个人身份证为标识,并由政府统一管理,故僱员转换工作时转接非常方便。爲内地有必要借鉴香港经验,以身份证号码设立统一的个人账户,并全国统筹,完善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机制,实现个人账户全国自由转接,同时方便人才的全国流动。

内地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资助和民间私营两部分组成。但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的逐渐增多,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公立敬老院在多地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状况;而私立敬老院高昂的收费,令低收入的老人完全无法负担。这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立养老机构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支持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同时令民间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服务。

香港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其中对于养老服务的社工做出了详细规定,当中要求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注册人员方可申请养老机构专业岗位。目前香港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约3万人,其中专业社工约占50%。政策的监管确保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地位。这一点目前内地做得不够好,值得借鉴。

香港养老体制的弊端

香港的养老制度虽有优势,但亦存在多种问题。正如有专家所述,“香港的养老福利政策相对健全,只是保障水平较低”。比如香港的强积金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更象是一个针对在职人士的强制储蓄投资计划,帮助在职劳动者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储蓄和理财。但因其收益完全由个人的收入决定,同时风险亦要完全由个人承担,很多时候很难作为有力的养老保障。另外,强积金并非全民保障制度,一些非在职人士如家庭主妇便没有强积金,且推行时间过短,仍有部分老人在退休时可拿到的退休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退休金,难以维系生活及健康需求。

医疗是养老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香港医疗费用高昂,但香港没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医疗保险,只能自行购买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虽然,政府会为老人发放医疗券及有就诊优惠的长者卡,各大公立医院或福利性的医疗机构亦对老人有很高的优惠,但这些优惠或免费仅限于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于重病或是住院,不少开支仍需自行负担,这种种弊端都需要逐一解决。

Copyright © 湖北养老服务信息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6114  用户登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