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老产业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来源:新华网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5-17 09:47:12

摘要:随着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重视,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福州养老地产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福州市的养老地产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提出了发展养老地产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期望通过以上研究,为促进养老地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及实践参考。

一、引言

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2%,按照国际标准,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6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房地产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养老产业与养老地产高端论坛,此举促进了我国养老地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随着2013年7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及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下文简称《意见》)的发布,养老服务业发展开始提速。作为养老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养老地产在政策、法律以及税收等方面获得了方向性的指导,其发展有望步入快车道。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1994年,福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10%,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刘观海,2005)。近年来,福州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从家庭养老模式中走出来,通过社会化养老模式来解决其养老问题。 据调查, 福州市的老年人口中大约有8%需要到养老机构养老。2014年,福州市老年人口为110.7万,所需床位为8.86万张;但福州市的养老床位总数只有9000多张,仅能满足老年人口总需求的0.8%,远远低于全国2.72%的平均水平。 因此,探索如何发展适合当地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养老地产的内涵和基本形式

(一)养老地产的内涵

所谓养老地产,是指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相关的社会机构向市场推出的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适宜老年人居住,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孙秀娟,2011)。其不仅包括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养老院、托老所(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旅游养老地产等,还涵盖了普通住宅中专供老年人居住和使用的部分。

养老地产是老龄社会特有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地产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养老地产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养老地产作为三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养老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除了能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要,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娱乐、医疗护理、生活休闲、金融保险等方面的相关产品和服务(闫希成,2014)。养老地产的发展将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甚至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养老地产的基本形式

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住宅(house for the aged),是指专供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居住、使用的住宅,其在配套设施、医疗看护、交通线路等方面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以从学习、交往、娱乐和情感等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通常设置在普通住宅楼栋中。

老年公寓。老年公寓(apartment for the aged)是指公寓式老年住宅,通常具备与老年人心态、体能特征相符的餐饮、文化娱乐、清洁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老年社区。老年社区(aged community)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其在建筑设计上考虑了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提供相应的家政、购物、社区照料和陪伴服务等。综合性老年社区应该配备有体检中心、康复医院、超市、酒店、体育馆、图书馆、棋牌室等。养老院。

养老院(house of respect for the aged)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宿和日常起居照顾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

托老所(居家养老服务站)。托老所(nursery for the aged)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处所,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各种类型的“老年之家”。旅游养老地产。

旅游养老地产(tourism endowment real estate)是指老年人根据季节或以旅游、度假为目的,到风景区或者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养老的高端养老地产产品。

三、福州市养老地产需求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扩大了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城镇化率越高的城镇,其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越旺盛,也就越具备市场化养老的发展条件。数据显示,2013年,福州市城镇化率已达65.9%(福州市统计局等,2014);到2020年,其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7%① 。 伴随着福州市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转移到城市来养老的农村老年人口也将越来越多,这无疑扩大了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

(二)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增加了养老地产的市场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能会患上各种慢性或是严重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照顾需求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我国家庭小型化的社会现实却使家庭养老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4-2-1”家庭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而无法担负起多个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不同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对养老地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年龄和健康程度等方面来分析,低龄健康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需求较大,高龄失能老年人则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较大;从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来分析,高收入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好,消费能力较强,对娱乐活动、老年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档次相对较高;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角度来分析,老年人对亲情、友情的需求较多;等等。要实现这些多层次需求,必然要求养老地产的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刘莉: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

(四)机构养老困境期待养老地产破解难题目前,福州市养老机构分为两类:政府投资型(公办)、民间资本投资型(民办)的养老院和老年公寓。截至2014年底,福州市有各类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福利院、光荣院、老年公寓、爱心护理院、敬老院等)99家,床位4134张;民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66家,床位5123张。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政府资金投入较多, 其配套设施、 服务水平、 居住环境较好又收费不高, 往往 “一床难求”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大都设施简陋,环境相对较差,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和老年人康复训练设施,其设计大都不符合老年人住宅专业规范,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四、福州市养老地产发展前景分析

(一)福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发展养老地产

如表1所示:1990年,福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47.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87%;2000年约为65.9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0.33%;2010年约为86.0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09%;2014年约为110.7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9%。近年来,福州市老年人口每年约按6.5%左右的比率增长。到2020年,福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1.53万,约占总人口的20.38%;2030年将达到303.21万,约占总人口的32.22%。按每10年一个区间计算,1990年至2000年,福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859万,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长0.146%;2000年至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004万、0.176%;而到2010年至2020年,则增加到7.552万、0.829%;2020年至2030年,又进一步增加到14.168万、1.184%。因此,无论是从老年人口的绝对量,还是从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福州市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都呈现急速加快的态势。这无疑对福州市的养老地产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只有加速发展养老地产,才能针对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做好有效应对,才能为满足老年人对宜居环境的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二)国家养老地产优惠政策的逐步出台,将促进福州市养老地产的发展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规范;推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老年群体;促进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于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应,原则上以租赁方式为主,出让或租赁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将出让或租赁获取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向金融机构抵押以获取建设资金。这一规定有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 第10期—33—利于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真正发挥金融行业在地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政府正逐步重视发展养老地产,预计将来可能还会专门出台针对养老地产的税费、津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重视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必将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企业参与到养老机构建设中来 ① 。

五、当前我国养老地产的实践模式及其经验启示

当前我国主要有三类养老地产模式:第一类是“社区+医院+地产”模式,其典型案例有北京东方太阳城、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等;第二类是养老和度假旅游相结合的异地旅游养老模式,包括候鸟式养老和季节性养老,这一模式在海南省发展得比较成熟,如儋州的“海阳城”等;第三类是金融保险等投资机构推出的升级版养老机构,如北京泰康养老社区等。

(一)“社区+医院+地产”模式

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是典型的老年公寓社区,分为租住式公寓、居家式公寓或住宅式公寓、安养护理式公寓等类型。它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三大功能于一体,配备了太阳城医院、国医堂、文化宫、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健康状况,提供生活自理服务、半自理服务、不能自理服务、临终关怀四种养老服务。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依托长庚医院建成,推行会员制,有自买村内住房和租房两种运营模式。由于文化村的土地属于政府划拨地,售价并不高,目前早已售完。文化村规定,村内房产不能作为遗产继承,老年人到不住时须交回村里作为捐助。租房者则须预交10年房租,并每年缴纳管理费,入村时需预付一年管理费作为入住保证金,退住时无息退还。

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和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共同点是依托医院,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形成“社区+医院+地产”模式。

(二)异地旅游养老模式儋州“海阳城”是海南省第一个将旅游度假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地产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使它成为老年人特别是北方老年人“候鸟式”旅游养老的首选之地。其运营模式有两种:一是出售型居家养老产品,老年人及其子女享有优先、优惠购买权;二是出租型社区养老公寓, 老年人以会员制方式入住公寓, 可随时获得专业化的生活照料服务。 “海阳城”这种“候鸟式”“季节性”的异地旅游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选择这种养老模式是老年人更新观念、乐享生活的表现。

(三)保险资金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北京泰康养老社区是我国第一家由人寿保险公司出资来开发和建设的养老地产项目。泰康养老社区采取“只租不售”运营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相结合。如果客户购买了泰康“幸福有约”养老保险产品,则该产品到期后,客户可以拿回本金,而投刘莉: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资所产生的收益则可用于支付老年人入住养老社区的管理费。该模式通过保险产品将普通保险与入住养老社区挂钩,且提前锁定了入住成本,用一张保单将养老与医疗、理财、临终关怀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金融服务产品和养老地产相结合。

六、发达国家养老地产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借鉴

在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便已陆续进入老龄社会,各国政府为解决社会养老问题,进行了许多实践与探索,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和金融服务体系。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这些高福利国家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老年人养老消费需求较大,其医疗、保障体系更为完善,政府按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自理能力等,为其提供不同的产品以供选择。

(一)美国养老地产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借鉴养老地产发端于美国,目前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形成了系统、全面、人性化的养老居住建筑和服务体系。

1. 典型案例

(1)太阳城

太阳城是美国最大的老年社区之一,社区里有适合老年人的各种疗养、医疗、商业中心及高尔夫球场等娱乐配套设施,入住的老年人每年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享受各种室内健身和娱乐中心等设施。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开设超过80种不同的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生活。

(2)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e Care Of Retirement Community,CCRC)

CCRC模式在美国非常流行,这种复合式的养老社区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分区,其根据老年人的年龄、身体和心理状况,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助和介护一体化居住、护理服务,并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类活动。CCRC设有医疗室,能够进行简易医疗护理。社区每层设置秘书站(护理站),以便于老人及时呼叫服务,社区附近还设有综合性医院。

(3)“大学村”退休社区

现在美国很多地方把养老社区建在大学里,如“拉萨尔村”、宾夕法尼亚大学村退休社区等。“拉萨尔村”专门招收年龄在65岁以上、具有高中以上文凭、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具备参加教育项目的身体和智力条件的老年人。其与拉萨尔大学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村退休社区的居民则以该校校友为主,他们每天可以在固定时间和校友们一起聊天聚会、喝酒打牌、听课、看球赛。

2. 经验借鉴

美国养老地产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美国在1960年左右就出台了养老金计划、医疗照护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还强化了对养老地产市场的监管职能,以保护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这些地产基本解决了入住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需求。此外,美国老年人住宅产品还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其设计非常人性化,因此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二)日本养老地产典型案例及其经验借鉴

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养老地产发展相对成熟,其特点是依据本国实际,着力推广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模式。

1. 典型案例

(1)港北新城港北新城的特点是在一个生活社区内将老年人专用住宅、养老公寓同老少户住宅(二代居)及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进行混合设计。社区设立专门楼栋供老年人居住,楼内配有专用扶手,并加宽入户门户以方便轮椅通行,实行护理人员陪住,安装有软木地板,等等。老少户住宅(二代居)主要是方便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多为在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这样的安排既保留了各自的生活空间,又使老年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

(2)幸朋苑特别养护老人院幸朋苑特别养护老人院的特点是将老人院和幼儿园相邻布置,让老年人和儿童同时接受看护,老年人可以跟儿童一起活动,或让老年人看到儿童玩耍、嬉戏,这些都有助于消除或者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周燕珉,2011)。这种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乐意与儿童相处的心理,又能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

2. 经验借鉴日本养老地产的发展同样也是得到了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日本倡导社会化养老,其《老年人福利法》充分保障了老年人的整体利益。日本注重开发家庭老少户住宅(二代居)的老年社区,将养老院与幼儿园等其他服务机构配套建设,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社区养老。

(三)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地产做法及其经验借鉴

1. 英国的“以房养老”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探索“以房养老”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先把自有房产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然后每月从银行或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贷款作为自己的养老金,老年人仍可以继续住在被抵押的房屋中,金融服务机构只有在老年人去世后才可收回该住房。“用大房换小房”是“以房养老”的另一种实践方式。老年人把别墅或公寓出租给其他家庭,租金用来支付自己住老年公寓的费用,或者在把自己的房产出售后,搬到其他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养老。

2. 法国的“反向抵押贷款”法国的“反向抵押贷款”也很盛行,拥有房产的老年人通过获取“终身年金”的形式来售出自有房产,此后老年人仍可继续住在自己已抵押出售的房屋里。这与英国的“以房养老”模式相类似,其优点是让不动产“动”起来,这样既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更舒适富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经济压力或减轻国家的负担。“以房养老” 和 “反向抵押贷款” 需要建立相关的运行平台和制度保障, 在这两种模式下,刘莉: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既分担了政府负担,也帮助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同时还为自身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七、养老地产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和地方的养老产业、养老地产政策频频发布,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已经成为继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的各类房地产企业看好的成长板块。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养老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养老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为养老地产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整体上看,我国的养老地产仍然未成气候。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有二:一是在没有成熟的养老地产模式可供借鉴的背景下,养老地产投资风险较大,开发商不敢轻易介入;二是当前的各种政策法规和金融政策还不够完善,从而限制了国内的房企、保险公司、专业养老运营机构大举进军养老地产。现结合福州实际,参考国内外成功的养老地产案例,提出几种可行的养老地产模式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可行的养老地产模式

1.依托社区配建各类老年住宅产品

2.插建老年服务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旧城改造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有不少尚未改造的老旧社区,这些社区的老年人大都希望能就近入住养老机构,这使得城区养老设施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利用城市中心老旧社区之间零散地块插建老年服务设施或改建旧有建筑物,使其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此类老年服务设施或居家养老服务站除了部分居住功能外,还可配置公共餐厅、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等,以方便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送餐、洗浴、护理等服务,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便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3.与旅游地产结合开发的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对于老年人而言,旅游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选择,因此,开发与旅游养生产业相结合的养老地产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这些旅游养老地产项目最好是位于城市周边的交通便捷地带,其形式可或租或卖。此项目适合老年人在某个季节或时段居住,或者与家人、朋友前来短暂度假。在产品设计上,要注重功能的灵活性,除了满足老年人长期疗养的需求外,闲时还可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将其作为宾馆客房之类,增加收益以弥补养老住宅的日常开支。福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温泉之都,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发展旅游养老度假区的区位优势很明显,可以老龄科学研究利用周边的贵安、永泰等地的温泉资源和风景资源,吸引全国各地老年人前来度假旅游。

4.结合医疗、教育机构的开发模式

由于老年人对居住地附近是否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比较关心,因此养老项目可以将引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或自行建设医疗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实现养老、医疗、护理、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对福州市而言,随着马尾区被划定为自由贸易区以及闽台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台湾优质的医疗资源将逐渐向福州扩张,医疗成本将有效降低,拥有先进护理技术的台湾医疗机构也会更愿意参与福州市的养老地产项目投资。随着资金的引入和服务资源的改善,福州市的养老地产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此外,类似于日本的幸朋苑老人院模式或美国的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能较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幼儿园与养老机构一起配建,既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又可以节约建造成本,满足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实现资源共享。老年人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养老地产模式不仅可以提供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又能调动各种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从而提高养老地产产品的竞争力。

5. 尝试“以房养老”模式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房养老”模式既可以分担政府负担,又可以通过盘活房产资源,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金问题,还可以推进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当前我国老年人拥有房产的比例总体较高,以房养老的养老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福州市也应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参考国外“以房养老”的成熟经验,设计出更多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保险产品,使“以房养老”成为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需求的市场化运作服务。

(二)推进养老地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制定养老地产发展规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对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提供后续养老服务为重点的养老地产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城市发展、土地供应、建设规范和标准滞后等原因,国内的养老住宅大部分选址在交通不便的郊区,其设计和施工很多时候都不符合相关标准,且大多配套服务设施不全,由此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养老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对此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使其健康发展。各地政府在编制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时,应把养老地产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引导房地产企业进行市场转型和服务升级。

2. 完善养老地产扶持政策自2013年9月《意见》发布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开发养老地产提供政策支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政府在开发养老地产的土地供应、税刘莉: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费优惠、银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如2014年9月福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榕政综〔2014〕215号)虽明确提出,“养老用地不仅地价要有优惠,还得优先提供养老用地”,“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及经民政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但实际上,诸如“各相关部门要把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同时做好养老服务用地储备”等规定,大多数时候仅为宏观指导,相关部门在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认识差异和执行力不够等现象,难以将政策落实到位,各行业、各部门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还须进一步完善。

3.规范老年住宅行业标准与普通住宅地产相比,老年住宅在项目选址、建筑风格、社区规划、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都有特定要求。政府要通过鼓励措施,使养老地产像学校和医院一样,成为兼备商业属性和公益属性的公共产品,要尽量选择医疗、交通、购物等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作为养老地产用地,并按照专项规划要求,将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积极盘活存量,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在加快土地供应的同时,制定建筑设计、养老服务等相关优惠政策和规范、标准,明确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内容,真正将服务理念植入养老地产项目之中。通过各方面的政策引导、支持,促进养老地产行业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走向成熟、规范,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完善的养老产品。

4.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链养老地产的核心是专业的服务和产业链。政府应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应不同收入群体,逐步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和引导中等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通过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技术等级评定制度、社工人才引入机制、岗位补贴制度等措施,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地位;统筹规划培育发展产业基地,积极研发养老地产相关的服务产品,形成养老服务、医疗研究、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一条龙产业结构,全面满足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

本文选自《老龄科学研究》2015第三卷第10期,作者系刘莉,福建长汀人,福建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等。

Copyright © 湖北养老服务信息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6114  用户登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