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 理论文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最佳归宿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4-28 16:14:05

 ——试述江汉区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

作者:江汉区民政局  王家增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积极应对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已是无可回避、迫在眉睫的大事。现以江汉区这世界的一隅为例,简述社会老龄化状况及应对办法。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近年来,江汉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呈迅猛增长之势,其特点是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增速快。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际标准。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至2015年底,江汉区60岁以上人数已达115305人,占总人口的24.11%,远高于国际标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名列前茅。

(二)老龄人口增速快。

据2014年底统计,全区60岁以上人口108865人,到2015年底全区60岁以上人口为115305人,净增6440人,增长5.92%。这一增长速度高出同年度全区户籍人口增长速度5.87个百分点。

(三)高龄人口快速增长。

从2013年至2015年,全区80岁以上老人由14509人增至16881人,每年按1300人左右增长,逐步形成人口高龄化态势。

二、养老工作现状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事业予以大额投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养老途径。“十二五”期间,全区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达3亿元。

(一)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

2013年,江汉区唯一一所公办养老机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承接了全国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为高质量完成这一工作试点,并通过试点大幅提升其养老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切实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区委区政府投入一千多万元专项资金。目前,这项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好评,得到各路专家学者认可。

(二)开创“医养融合”的养老新途径。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已实践了多年的“养医融合”的养老模式,取得成功经验。为推广这一养老模式,在区政府的直接倡导下,从2013年底开始,因地制宜地在全区推行“医养融合”养老方式。一是投入5000多万元,对全区12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进行改造升级,开设养老床位,将医疗、养老、康复融为一体,可谓一举两得。二是在有条件的中小型民办养老机构开设医务室,聘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轮班坐诊,保证老人小病不出门。三是条件简陋的小型和微型民办养老机构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签约服务,由医院定期派人到养老机构问诊,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深受老人欢迎。

(三)新建和改扩建小微型社区养老院。

近两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建设资金、补贴资金、资助资金共计3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提档升级社区养老院19家,新增养老床位1000余张。目前,全区养老机构已由2012年前的11个,发展到20个,总床位数3672张。

(四)全面推进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供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学习、娱乐、健身场所和环境,区政府先后投入1.5亿元,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街道级)12个,老年人服务站(社区级)35个,全年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内容丰富的服务项目吸引了众多老年群众的参与,使其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活力绵延。

三、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养老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关爱老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养老事业是一项永久的事业,其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老人,特别是失去自理能力后的老人,能得到全天候、全方位的照料和护理,这是真正的老有所养,是终极养老。现实经济、社会、人文条件下,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唯有建立足够的养老机构,只有养老机构才能使老人享受全天候、全方位的照料和护理,它是老年人的最佳归宿。所以养老事业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养老机构建设,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从当下开始,年复一年地,一代一代人地垒积养老机构,逐步缓解老龄化危机,最终实现老有所养。但目前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

(一)养老概念的误区。

将“养”与“乐”混为一谈。现在有些人,包括部分领导者,常把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提供的文娱活动视为养老而忽视了真正的养老。殊不知常说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中,前二者只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仅适合于身体健康的老人。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即使没有类似场所,他们仍有多种“学”与“乐”的方式。而那些体弱多病、失能失智、缺乏家庭照料的老人的“养”的问题如何解决?

(二)养老理念的偏差。

视老年人服务中心等为居家养老方式,而且把居家养老设为养老的基础,因而将大笔资金倾注到老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导致养老机构建设缓慢甚至停滞。居家养老的概念是:老人在自己家中享受专人全天候、全方位的照料和护理,如同在养老院一般。现今社会的家庭状况虽说是多元的,但子女照料不及或无力照料以及不信任外人照料等应是主流。这种现实情况下,将居家养老设为养老之基础的理念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或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法。

(三)养老机构床位数奇缺。

以江汉区为例,全区20家大小养老机构共有养老床位数3672张,每千名老人享有床位数32张。根据全区人口老龄化状况,这一床位数已是杯水车薪,而老龄人口与高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床位数的增长又严重失衡,势必加剧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老有所养可谓天方夜谭。

(四)社会化养老进程缓慢。

江汉区20家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仅10家,除一家中型养老机构,其余皆为小微型机构,总床位数1045张。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养老事业靠政府兜底不可能,必须大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目前的问题是,开办养老机构困难大,利润薄,且风险难料,使一些意欲涉足者不是望而却步,就是驻足观望。

四、关于对策的思考

江汉区在应对老龄化危机上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成绩不容否定。但从长远看,还需深层次的思考,在危机中寻求出路。

(一)着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

根据现实实际,公办养老机构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公益性强,服务质量优。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又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老年人趋之若鹜。但由于床位数稀缺,导致一床难求。江汉区公办养老机构从1997年至今,平均十年新建一所,尽管来之不易,也略显步伐缓慢。江汉区作为全市经济大区,完全有可能,有能力依其经济优势,将财力用在刀刃上,力争5年新建一所较大规模的公办养老机构,也就是每届政府均有建树,彰显民生事业的丰碑。

(二)开辟公建民营的机构养老途径。

目前条件下,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人才不足,因而可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当下全区已有的十来家民办养老机构的共性难处是:房屋小而简陋,租金昂贵,经营者财力不足,因而难以改善办院条件和提升办院水平。而这些经营者均具有多年的办院经验和办院热情,如将公建养老机构交由他们管理,不失为一着良策。政府3-5年新建一所中小型养老机构,或将闲置或调剂出国有资产改建为养老机构交由民营,或支助现有民办养老机构扩大规模,提档升级。

(三)引导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法律保障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自行投资开办各类规模的养老机构。可将现有规划养老用地通过招投标方式交由具备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开发建设养老机构。

(四)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充分利用街道、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这一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更多地开设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如送餐、送医、代购物品、帮助出行、家政服务、定时照料护理、精神慰藉、救急等上门服务。同时,发挥养老机构的辐射作用,动员各类养老机构对口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提供各类居家养老所必须的服务项目和方式,让居家养老成为可能,让越来越多的老人采取居家养老。

只要我们正视老龄化危机,重视民生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努力,坚持不懈地建设养老机构,发展养老事业,可以相信,若干年后,江汉区这块土地上一定会出现养老机构星罗棋布,养老服务方式百花齐放的局面。届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老年人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福祉,江汉区一定会成为养老事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作者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民政局党委书记)

Copyright © 湖北养老服务信息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15021200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电话:027-88386114  用户登录

分享按钮